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大國,也是最出名的能源浪費大國。在中美氣候變化或能源政策辯論中,中國官員自然占據著道德的優(yōu)勢,因為批駁美國的例子可謂俯拾皆是。其中,最有說服力的一個例子,就是在當下的炎炎夏季,至少中國辦公室空調溫度比美國高了許多———在許多美國寫字樓,白領們可是穿著西服上班還冷得要哆嗦的。一年四季辦公室恒溫,也可見許多美國人更注重的是儀表而不是節(jié)能。
美國人在能源問題上的財大氣粗還表現(xiàn)在“美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國的公路、大街上,車體大、油耗高的汽車仍占據主導地位,而不少美國人擁有的汽車還不止一輛。行是如此,住更不遑多讓。美國人的住房普遍也比歐洲人寬敞,更別提還正為安居發(fā)愁的中國人。一些富人區(qū),窗前草坪,房后泳池,而住宅越大,自然也意味著更多的能源和資源消耗。
美國人揮霍著世界有限的資源,這是大結論;但從細節(jié)看,也并非就說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節(jié)能上毫無可取之處。筆者在美國當經濟記者四年,日前返回中國,可能正是這種突然時空變換帶來的強烈反差,讓筆者更深切地意識到,其實美國在許多節(jié)能領域值得中國學習,尤其考慮到中國人均能源和資源更為貧瘠這一點。
比如,在北京、上海等許多中國城市居民區(qū),有一雷同的外景,就是住宅樓外琳瑯滿目的各式空調外機。排列整齊的,尚有一點一律的美感;不整齊的,就可謂犬牙交錯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記得在美常駐期間,筆者曾旁聽渣打銀行首席經學家李籟思的演講,他就感嘆:當他約20年前在北京小住時,普通中國人家還很少有空調;當他2008年奧運期間再赴北京時,一位中國老朋友領他參觀新居,而他最大的感慨,就是偌大的住宅里,每個房間都安裝了一個空調。
這么多空調,肯定也為中國空調廠家貢獻了利潤,從而為全國GDP增長盡了綿薄之力,但千千萬萬類似“綿薄之力”卻會對中國城市電力等部門帶來沉重壓力。反觀美國,美國人其實很少使用單個的空調,不管是別墅,還是公寓樓,幾乎都是中央空調,一般每個房間可自由調控室內空調溫度。如果只一個房間降溫,單個空調肯定更省電;但如果一整片住宅都要降溫,中央空調無疑更加節(jié)能。這其實和中國北方冬天的暖氣同一個道理。隨著中國人生活的富裕,對室內溫度要求的提高,單個空調顯然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但現(xiàn)在新建的住宅樓卻少有安裝更節(jié)能的中央空調?;蛟S,美國綠色建筑的做法,值得中國有所借鑒。
回到闊別已久的北京,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夜景的美麗———白天霧蒙蒙一片,不提也罷;但至少夜晚,在許多商業(yè)街,霓虹絢爛,恍如白晝。這是美國許多城市做不到的———紐約時報廣場可能是一個例外,但在華盛頓許多城市,除了幾個不多的酒吧區(qū),許多地方夜幕降臨后,都相當?shù)撵o謐和晦暗。許多美國人更習慣于在家嚼爆米花、看肥皂劇。但我有時就想,少些霓虹、宅居過夜,何嘗不也是一種節(jié)能的生活方式?
當然,節(jié)能并不就是要拮據過日子,安全總是第一位的,必要的城市照明完全應該。但在許多中國城市,大量的景觀工程讓人瞠目結舌,其夜晚霓虹的奢華讓人嘆為觀止,這都有必要嗎?因為每一棟樓、每一盞燈的能量消耗的都是納稅人的貢獻,表壯、里壯哪個更為重要,顯然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美國是“汽車上的王國”,能源消耗的一半以上都用在了汽車上。這種生活方式讓美國人在世界飽受詬病。在能源價格高企、氣候變化嚴峻的大背景下,美國人也在試圖進行變革。在一些美國城市,政府在鼓勵自行車出行的同時,更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比如在紐約,至少坐地鐵上班就比開車更為方便———開車進曼哈頓的多條道路要收路費,城內加油、停車費用更高得讓普通開車人心驚肉跳。而在華盛頓等城市,政府更鼓勵拼車上下班———在上下班高峰時期,進出城的主干道內側設立一條專門快速路,只有車內至少有兩人或三人的汽車方能駛入。
但在今天的中國城市,拼車出行,似乎還未得到相關制度的鼓勵。其實,對不少中國大城市居民來說,出行的能源消耗問題已不容忽視———對許多美國人來說,上下班時間都不會超過30分鐘,但在北京等許多地方,一個小時內能從家到辦公場所就可謂幸運。那些堵塞在大街小巷中的汽車,可都是每時每刻在耗費能源。如何有效縮短上下班等出行時間,既關系到生活的品質、城市的效率,也關系到這個城市的節(jié)能和環(huán)保。
今天的中國,正在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昂首闊步,中國人的能源需求有所增長自然也是天經地義。畢竟我們的人均能源消耗遠低于美國和其他發(fā)達國家。但這并不能掩蓋我們推進節(jié)能和環(huán)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為如果步美國后塵,成為一個巨大的能源消費大國甚至浪費大國,這將是中國的災難,也將是世界無法承受之重。在這個關系到子孫后代長遠利益的重大問題上,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既要堅持自身好的做法,同時也需要向世界其他國家認真學習,取長補短,更進一步,其中,也包括學習“浪費的”美國的一些好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