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數(shù)清楚日本有多少電線桿嗎?”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近日報道稱,過去10年中,在其他發(fā)達國家電纜地下化近乎100%的同時,日本還以每年7萬根的速度增建電線桿,最大城市東京的電纜地下化率甚至不足10%,日本“電線桿大國”的稱號當之無愧。為何日本會頂著這樣一個并不光榮的名號多年,《環(huán)球時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獨特的“電線風景”
在東京生活區(qū),處處可見電線桿。《環(huán)球時報》記者家陽臺外就是錯綜復雜的電線,家門前種一棵樹,本意是用于綠化環(huán)境,但每當樹要碰上電線時,就得花錢找人修剪。晚上在陽臺上欲欣賞星星和月亮時,恨不得撥開雜亂的電線,因為月亮似乎總是被雜亂的電線切割成碎片。與對門的鄰居在陽臺上對望,中間也隔著錯綜復雜的“電線銀河”……
對于電線桿問題,記者詢問了身邊的日本朋友,大部分人持“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有人說,電線桿就是有日本特色的風景,非常欣賞“電線風景”。東京練馬區(qū)立美術館甚至曾舉辦“電線繪畫”展覽,展出以電線和電線桿為主題的繪畫作品,還出了一本名為《電線繪畫》的作品集。眾多畫家通過繪畫表達對電線風景的喜愛,描繪從明治初期到現(xiàn)在一直作為城市象征的電線、電線桿和架空線,記錄著東京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進程。
是丑是美,爭論激烈
但電線桿林立帶來的并非只有“風景”。比如阪神大地震時,倒下的電線桿和電線堵塞了道路,令滅火、救護和物資的運輸受阻。當時,政府部門針對受災群眾進行問卷調查,76%的受訪者回答在逃生時曾受到倒下電線桿的阻礙。即使沒有災害,電線桿妨礙交通的事也頻頻發(fā)生。人行道上和車道邊上的電線桿對步行者和騎自行車的人來說是潛在危險因素。為了避開電線桿,行人與自行車相撞或者自行車撞上電線桿的事故也時有發(fā)生。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和日本社會經(jīng)濟學家松原隆一郎在二人共著的《無電柱革命》一書中稱,日本約有3500萬根電線桿,一些眾議院議員和社會經(jīng)濟學者倡議擺脫“電線桿大國”稱號,但是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取得進展。根據(jù)日本國土交通省公布的數(shù)據(jù),歐洲國家和新加坡基本實現(xiàn)100%無電線桿,原先擁有眾多電線桿的部分亞洲城市,近年也迅速推進電纜地下化的工程。日本多方人士早就有意實現(xiàn)地面無電線桿化,數(shù)年前東京申奧成功之際,為了舉辦奧運時給世界一個好印象,日本政府于2017年6月制定了《無電柱化推進條例》。
但是反對的聲音也很強烈,電線桿的美丑問題成了爭論的焦點。支持電纜地下化的人認為電線桿和電線破壞城市景觀,反對者認為,電線桿使得城市風景更有韻味。比如,2014年,有推進無電線桿化的團體公布了兩張圖片,是以富士山為題材的葛飾北齋的名畫《凱風快晴》,一張是原圖,另一張是加上電線和電線桿后的。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后者竟然得到許多網(wǎng)民的認可,認為名畫上添加電線別有風味。
日本奈良(IC photo)
豎起來容易,埋起來難
為何日本的無電線桿化遲遲難以實現(xiàn)呢?從歷史上看,二戰(zhàn)期間,東京遭美軍空襲,城市大部分地方成廢墟,戰(zhàn)后為了快速復興采取臨時措施,在地面上豎起了一根又一根電線桿,這比把電線埋入地下成本低得多。當?shù)卣疀Q定優(yōu)先豎立電線桿輸電,等有了余力再把電纜埋入地下。但此后日本進入經(jīng)濟快速增長期,電力及通信需求急速增加,原本作為臨時措施而立起的電線桿迅速增加。
如今要解決日本的電線桿問題,可謂困難重重。首先是費用問題,把電纜埋入地下的成本是鋪設煤氣和自來水管道的3到10倍,每公里需要1億到5億日元。東京有超過2萬公里的道路,沒有電線桿的比例僅為7%。假設按照每公里3億日元計算,鋪完東京也將花費5.58萬億日元(約合2875.11億元人民幣)。
目前,日本實施電纜地下化的費用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yè)(如電力公司)各分擔1/3,有不少人反對政府用大量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這類工程。但也有一種樂觀的觀點認為,如果加速電纜地下化進度,工程大規(guī)?;图夹g開發(fā)將使成本降低。
同時,與電線桿有關的利益關系非常復雜,在施工前必須獲得各方同意。首先要征得每根電線桿和電纜的所有者的同意,對方可能是電力公司、電話公司、有線電視公司或其他運營商;還要征得道路管理者的同意,而豎立電線桿的道路包括國道、縣道和市政道路,每條道路都有不同的管理者;此外還要征得周邊商店、居民以及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省、國土交通省、總務省等政府管理部門的同意,因此電纜地下化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