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在夜間不再亮燈,廣告牌一直黑暗,百貨公司和零售連鎖店目前正在減少室內和室外照明,并暫時停止自動扶梯以節(jié)省電力。高電價現在也影響著政治。電力市場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又怎樣才能讓價格再次下跌呢?
這幾天簽署新電力合同的人需要為每度電支付約53歐分。一年前的電費還不到現在的一半。而且上漲可能還沒有結束。電力交易所設定的批發(fā)價格目前正在迅速上漲,每度電價格最高超過80歐分。對最終消費者而言,網絡使用費、分攤款項和稅費都增加了。在一些鄰國,目前的電費甚至比德國還要高。
價格上漲與烏克蘭戰(zhàn)爭有關,也與法國核電站的故障和夏季干旱有關。為了理解這些關系,必須了解決定電價的機制:首先,電力交易商預測在某個時間點需要多少電力,然后它們看看哪種能源目前可以提供最便宜的電力。太陽能和風能供應商通常是市場上最便宜的。但是,如果它們的發(fā)電量不夠,比它們昂貴的報價將會中標——直到有足夠的電力滿足需求。這樣一來,最后參與的發(fā)電廠就決定了價格。實際上,這種定價機制是實時更新的。通過這種方式,該系統(tǒng)可確保始終有足夠的電力——并且以當時最優(yōu)惠的價格。
自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因此,燃氣發(fā)電廠是市場上最昂貴的,它們在優(yōu)先順序表上必須排在最后。但如果電力需求特別大,或者其他能源來源提供的電力很少,燃氣發(fā)電廠無論如何都會被使用。由于各種原因,目前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高昂的天然氣價格拉高了電價,盡管燃氣發(fā)電廠的發(fā)電量僅占德國總發(fā)電量的10%左右。
然而,電價居高不下的最重要原因是,德國目前正在向其他歐盟國家出口異常大量的電力。例如,奧地利依賴進口,因為由于河流干涸,水力發(fā)電廠生產的電力比平時少。而在法國,許多核電站都關閉了——有的是因為干旱威脅到冷卻水的供應,有的是因為維護和修理工作。
所有這一切都使德國的電力更加昂貴——這給消費者帶來負擔,也給許多公司帶來負擔。
(責任編輯:朱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