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6日從重慶大學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在頁巖氣綠色開采上面取得了新進展。新技術在提高頁巖氣采收率的同時,能夠實現二氧化碳的地下封存,有望讓頁巖氣在開采過程中實現碳中和,甚至負碳排放。
據重慶大學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重慶大學資源與安全學院院長盧義玉教授介紹,目前,國際上頁巖氣開采主要采用水力壓裂技術。“我國的頁巖氣,特別是陸相頁巖氣富集區(qū)大多處于重點缺水地區(qū),水資源缺乏制約頁巖氣的工業(yè)化開采。”盧義玉說,我國頁巖氣儲層黏土含量高,黏土遇水會產生膨脹,導致儲層改造效果差、采收率低。“因此,在我國利用水力壓裂技術開采頁巖氣,存在著耗水量過大、采收率低等問題。”
通過十余年的研究,重慶大學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基于超臨界二氧化碳兼具氣體的低粘度、高擴散性和液體的高密度等特性,聯(lián)合國內相關單位提出“超臨界二氧化碳強化非常規(guī)天然氣高效開發(fā)與地質封存一體化”技術。該技術不僅能提高頁巖氣采收率,還可以有效節(jié)約水資源,并為我國二氧化碳規(guī)?;獯嫣峁┬逻x擇。“這一技術將二氧化碳變成介于氣體和液體之間的超臨界態(tài),注入到頁巖層壓裂頁巖,構建頁巖氣流動通道,再把頁巖氣置換出來。后續(xù)再將開采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封存的二氧化碳相抵消,封存的量大于開采排放的量,從而實現負碳。”盧義玉說。
“目前,我們已經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開展合作。2017年6月,在延長國家級陸相頁巖氣示范區(qū)開展了全球首次超臨界二氧化碳壓裂現場試驗并取得圓滿成功。”盧義玉表示,該示范區(qū)是目前鄂爾多斯盆地單井產量最高的頁巖氣井,取得了陸
相頁巖氣產量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