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國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主辦,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承辦的“飛輪+鋰電混合儲能實現新能源場站調頻”技術討論會在山西省右玉縣召開。
會議上,來自各級電科院、設計院、規(guī)劃院的領導、專家以及各發(fā)電集團科研機構、新能源電站代表的100余名業(yè)內同仁齊聚一堂,共同就如何實現“飛輪+鋰電混合儲能新能源場站調頻”技術展開交流與討論。
該項目主要負責人,國網山西電科院新能源所所長郭強,在主題匯報中表示,“7月7日,1MW飛輪+4MW鋰電混合儲能調頻試驗在右玉縣老千山風電場圓滿成功”。該項目于2019年1月17日首次并網成功,2019年1月30日完成第一階段試驗,2020年6月30日第二階段并網成功,7月7日主要試驗完成。
這是國內首個“飛輪+鋰電混合儲能”項目在新能源場站調頻領域的成功應用,驗證了多種儲能裝置平抑風功率波動的可行性。
所謂“飛輪+鋰電混合儲能”方式是指由功率型飛輪儲能裝置與能量型鋰電池儲能裝置按一定比例組成的混合儲能系統(tǒng),,在電網頻率頻繁擾動時,由飛輪儲能裝置承擔大部分出力,在飛輪儲能裝置不能滿足要求時,鋰電池儲能在功率或能量上進行補充。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減少鋰電裝置的動作次數,提高整體系統(tǒng)使用壽命,降低事故(著火、爆炸)概率。同時,還能實現雙細則下儲能裝置的經濟利用。
“通俗點理解就是,光用鋰電儲能應用于新能源場站調頻,頻繁充放電使鋰電池系統(tǒng)使用壽命過短,也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光用飛輪儲能成本高、易浪費,將二者結合起來,正好優(yōu)勢互補,性價比最高。”郭強進一步分析稱,“我們的設備容量配比并不是一拍腦袋決定的,而是根據風電場的額定功率和頻率波動范圍,通過計算風電功率期望平抑目標并運用一階濾波算法對風電功率偏移量進行高低頻分解采用經過自適應混沌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得出的科學數據,并且儲能的配比和混合儲能中各自的占比應該一場一案”。
此次會議,除了混合儲能實現新能源場站調頻技術情況的介紹與討論外,還包含實地探訪220千伏老千山風電場1MW飛輪+4MW鋰電混合儲能項目環(huán)節(jié)。
作為整個項目的亮點,兆瓦級飛輪系統(tǒng)成為與會嘉賓現場參觀的重點。根據老千山風電場工作人員介紹,飛輪系統(tǒng)采用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的功率型磁懸浮儲能飛輪本體組成儲能飛輪陣列,構成1MW的飛輪儲能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是國內首個完成入35kv電網并網試驗的兆瓦級飛輪儲能系統(tǒng),也是首個利用飛輪儲能技術解決新能源一次調頻的應用。
經過會議討論與實地探訪,眾多與會人員紛紛表示,該示范工程實現了商業(yè)模式與應用技術雙創(chuàng)新。飛輪+鋰電混合儲能項目的成功并網,不僅對解決新能源一次調頻任務具有現實意義,也對整個儲能產業(yè)市場交易的多元化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不過,郭強也坦言,在實際并網運行后,該項目也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問題,但整個并網試驗成功足以證明多種儲能裝置平抑風功率波動的可行性。
未來,隨著輔助服務市場的不斷完善,以及儲能技術的不斷升級,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將為儲能打開更多的應用機會和價值收益,也將開啟混合儲能時代。